石潭题
张明甫--说说谢赫六法 南齐谢赫关于中国画最早提出的六法,一曰气韵生动,二曰骨法用笔,三曰经营位置,四曰应物象形,五曰随类敷彩,六曰传移模写。时至今日,这六法也是评价中国画的经典标准。在六法中,我很推崇前三法,即气韵生动,骨法用笔和经营位置,这三法是一个中国画家不可缺的。 气韵生动,我以为是中国画之首要的审美与评价标准,这个其实主要是指一个中国画家要重视文化之修养,即是我们平时说的画外功夫,这是很多画家到后来上不去的根本和主要原因。如果一个国画家没有对儒,释,道为主的文化的学习与深入领会,其画终是浅薄的。无论山水、花鸟、还是人物,其画面所画不过是物象而已,由众多物象所组成不过是环境而已。如有文化之修养,则画面之物象能成为意象,古人说过 “外师造 化,中得心源”。
由意象则构成意境 ,意境是中国画家所追求的,意境之高下决定艺术之高下。 气韵之来源,一是笔墨所生,潘天寿先生说过,笔生气墨生韵,笔墨之法加之个人之文化修养,这是决定气韵生动与否之核心。因此,谢赫之六法,为何将气韵生动放在第一要处,即首重中国画家之文化修养之重要,也是中国画之灵魂。纵观历代画家,大凡留于后世者,无不是诗人、学者或积学大儒。 二曰骨法用笔,这是六法中第二个要素,所谓骨法用笔,即书法用笔是也,这一点强调书法在中国画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。中国画不外是线条和色彩两大元素构成,古人讲色即是墨,墨即是色。如人之骨肉,线条质量完全来源于书法,书法在中国画中是骨架作用,无书法之线条作画之骨架,其墨色(包括色彩)如无骨之人,仅有肉一堆而 已。因此,黄宾虹先生说 “画法 90%以上都是源于书法”,此言不虚也。程大利先生曾说 “如果没有书法的国 画 , 无 论 如 何 画 , 不 过 是 风 景 , 肖 像 画 , 图 案 而已”。纵观古今之中国画家,无一人其书法不佳而画佳也,甚至可以说没有书法,就没有中国画。
其三经营位置,我以为不仅在国画中重要,而且在书法、篆刻中也十分重要。这一点是视觉艺术中的 “形式至上论”,与生活是截然相反的,通过了的对古今书画的观察,我以为构成书画的不过是笔法、墨法和章法。章法即是指形式构成,古今书画其笔墨二字都是相通相同的,如古今之人皆有骨肉二元素一样,其实各家各派之不同,就是章法形式构成和笔墨元素构成不同而已,如同生活中造房子,都是用的钢筋混泥土,其材料皆是一样的,如同书画笔墨二元素,为什么造的房子不一样呢,就是构成不同,即是形式构成,和书画是相通的,所以,我以为决定其面目的风格不同至关重要的是经营位置。 其余之法,应物象形,随类敷彩,传移模写这三法,我以为不太重要,而且此三法我也有不同看法之处,应物像形大意是把物体画像,其实中国画中这个这个象只要“似”即可以了。随类随类敷彩是说与自然之物的色彩,这个我了认为不妥,如郑板桥之墨竹,难道竹子是黑色的吗?如此之类不胜枚举。传移模写是指向古人学习,如何学习我以为是辨证的,学习其笔法、墨法和章法,要活学不能死学,要变通,不是抄袭而是学而变之,后之法,不重要。我是这样认为的,所以陈子庄先生说“读书、写字有此二之先决条件,画画治印不高自高也”。 ——————文/狮子山人
张明甫 字子逸、号狮子山人。四川阆中人。毕业于四川教育学院历史系,结业于清华美院中国画高研班,国家一级美术师,中国文人画会会长。著有诗文集《抱一诗稿》,《散落在乡愁里时光》,书画集《狮子山人墨迹》等。作品被各地国家或私人馆藏。
艺术当代网.《画说·当代》线上期刊征稿启动
画说当代大平台,有料您就来!
联糸小编
微信号:qilulaowei
18797987158